“缺口”所在地
  前湖
  本報 萬惠娟 製圖
  矮牆前,已經豎起6根鐵灰色金屬支架。劉瀏 攝
  23年前,南京一場大雨把紫金山南麓前湖的明城牆沖塌,形成一個50多米長的“缺口”。前天揚子晚報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,前湖這段缺口將搭建鋼架連接,新建結構不與老城牆“接觸”,且設計為可拆卸,預計青奧會前建成。市民走在上面不僅能跨過“缺口”,還能看到年頭更老的矮牆。
  揚子晚報記者 張可
  填補“缺口”有何用?
  貫通“中山門-琵琶湖”城牆 方便市民、游客通行
  明城牆前湖段的缺口在明陵路公交前湖站,向北約200米處,牆外側即是前湖。記者在現場看到,這一段的城牆已經建起圍擋,工人在場內施工。缺口處的城牆形態呈現“凹字形”,兩側突出的是明城牆,中間凹陷的是一段矮牆,長度約50多米。目前在矮牆前,已經豎起6根鐵灰色金屬支架,高度約到明城牆的一半,幾乎與矮牆平齊。施工工地內,還平放著類似形制的金屬支架。
  南京市文廣新局一位人士向揚子晚報證實,此處施工是為了將這段缺口連接起來。“具體的方案,是用鋼結構搭建一個通道,讓市民、游客能夠通行。”方案中,新建的鋼結構共分為兩層,頂層與明城牆頂面平齊。游客步行穿過,實現“中山門-琵琶湖”段城牆的貫通,同時也可以近距離觀察到矮牆。第二層,也就是目前目前豎起鋼結構支架的高度,作用是保護現存的矮牆。地面部分,將清理出來,做介紹與展示,告訴市民、游客,這南京明城牆中獨特的一段,究竟是怎麼回事。整個方案被定義為“保護展示工程”。
  會不會損壞明城牆?
  留10釐米緩衝帶,不與老牆“硬碰硬” 鋼架結構輕便,還可隨時拆卸
  令人關註的還有,工程是否符合明城牆的保護要求。據南京市城牆管理中心相關人士介紹,新建結構是不會與兩側明城牆以及中間的矮牆,產生任何“硬性接觸”的。“結構主體使用的是‘輕型鋼’,它與明城牆牆體之間,留出了一個10釐米寬的空隙。”該人士告訴記者,空隙由“柔性複合材料”填充,相當於一個“緩衝帶”,一方面,不會與老城牆“硬碰硬”,另一方面,這種柔性材料也能適應南京氣候變化:寒冬酷暑、熱脹冷縮,金屬材質的形變,都可由“柔性複合材料”抵消。
  新建結構以“可識別”“可逆性”為要求。前者要求不建仿古建築,保護城牆原徵性,避免被指責為“造假古董”,讓大家一眼就能認識這是新東西。後者要求新建結構簡潔輕便,方便拆卸。“即使今後提出變更方案,拆掉它,也對城牆無影響。”
  矮牆身世之謎
  建於明代早期,“矮”是因為當時朱元璋還在猶豫是否定都南京
  前湖這段缺口,是1991年形成的。當年南京暴雨,這段明城牆崩塌,形成50多米長的“大口子”。後來文物部門到場清理,竟在碎磚中發現了一面完整“矮牆”。一個歷史之謎解開——南京明城牆部分段落,其實是牆里有牆,“牆包牆”。工程竣工後,市民可以走在鋼結構通道上,俯視觀察矮牆。目前這段矮牆依舊完好。它的高度為明城牆一半,厚度僅為七八分之一。
  南京市明城垣博物館一位專家告訴記者,矮牆建於明代早期。明初,南京城牆的建設分為兩個階段。公元1372年,在應天府舊城基礎上,新城竣工完畢。但此時,朱元璋開始猶豫到底要不要定都南京。“之前朝代大部分不過百年,朱元璋有點想搬家,就讓太子朱標出差考察,鳳陽、北京、西安等城市進入候選,這些地方都開始建設相當規模的城牆,南京城牆的建設一度中斷。”但一年後,朱元璋回心轉意,南京城牆又開始加高加厚,並擴大範圍。
  “前湖的矮牆,大約在第一階段所建,上面還發現有六朝、宋代的較小規格城磚,同時與南唐的歷史也有關係,這印證南京‘歷朝疊加’式的城市發展史。”除了前湖,南京類似的矮牆還在金川門、後半山園北發現過。
  國家文物局要求
  鋼架外觀要與城牆協調
  日前國家文物局在官方網站,公佈對該工程的批覆。《批覆》表示,原則同意南京城牆前湖段缺口保護展示工程的設計方案。
  國家文物局主要指出,施工要“保證城牆原基礎的穩定性,減少對城牆本體的擾動,”“鋼架結構外觀色澤、形態、尺度等應盡可能與城牆磚體外觀相協調,”“欄桿建議修改為簡潔的鋼結構,儘量不採用玻璃欄桿(欄板)”,同時,在保障游人安全的前提下,工程要保持殘缺、滄桑、古樸的原有形態為宜。《批覆》還要求,這段城牆要合理控制參觀人流及人員數量,不宜引導大量人流聚集此地。“對於國家文物局的要求,我們都會對工程方案逐一修改。”南京市城牆管理中心相關人士表示。  (原標題:牆里有牆,前湖明城牆要搭“鋼支架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50narbs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